文 | 《中国企业家》记者 刘哲铭
编辑 | 李薇
制图 | 王超
5月26日,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对外宣布,腾讯未来五年将投入5000亿,用于新基建的进一步布局。如果按照每年1000亿的投入规模计算,这大抵是腾讯每年的利润。
在此之前,另一个互联网大佬阿里巴巴旗下阿里云也对外宣布:未来三年再投2000亿,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
两大巨头不只在投入上宣布加码,舆论场中也正围绕着新基建在暗中角力。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均在《人民日报》发文,呼吁抓住数字新基建的机遇。
短短几个月里,新基建一词频频现身。
“新基建本质是数字化基建。国家推动新基建,是个很有前瞻性与魄力的决策,相当于我们又有机会比其他国家领先一步,尽快实现全社会、全行业数字化。”360集团董事长周鸿祎对《中国企业家》说。
在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一个新的名词,便开始出现在国家文件中。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的短短三个月中,国家五次密集部署新基建。
2020年4月20号,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了新型基础设施的概念和范围,明确指出其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内容。
5月,新基建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其中“两新一重”中的第一个“新”,便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工作报告具体阐述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在国家大力倡导下,投资水涨船高。此前,中国银行研究院测算,2020年新基建七大重点领域投资总规模约为1.2万亿元。近日,这一数字被再次刷新。海通证券策略团队发布研报认为,新基建投资规模相比老基建较小,但是增速很高,预计2020年新基建投资规模达3万亿元左右。
“新基建是国家带着大家一起上。”国科嘉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合伙人陈洪武如此评价。
无论最终投资规模如何,新基建无疑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正在形成一条全新的“食物链”。
投资:关键角色是谁?
4月,工信部赛迪智库发布《“新基建”发展白皮书》指出,新基建建设需注意以社会资本投资为主,避免政府大规模投资。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5月29日举行的吹风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也谈到,新基建有个最大的特点,与公路、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不同,那就是新基建的投资主要是市场化投资。虽然说政府要重点支持,但主要是市场投资,政府主要给予政策支持、创造好的环境。
显然,新基建的投资主体不仅与老基建建设浪潮中相区别,也与前两年5G投资热时形成的投资闭环相区别,5G构成了以运营商为投资运营主体的闭环。国盛证券在分析报告中写到,从以运营商为主的国有投资主体向互联网、云厂商为主体的民间投资主体切换,新基建下的流量争夺战阵营逐步明晰。
“今年政府要让财政支出力保基础经济,需要适当降低试错成本高的产业让社会资本先行。其实也是无奈之举。”一位投资人认为投资主体迁移的原因与当前的经济状况相关。
2020年,全球经济均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未设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而是守住底线,在此基础上再争取最好的结果。
阿里巴巴副总裁刘松认为新基建诞生与疫情相关:“第一,新基建要推动疫情之后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疫情之后,全社会都意识到政府治理、民生服务、工作生活都需要通过数字化来加速,包括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当年,中国内外部的宏观经济环境开始变化,GDP增速自1990年以来首次跌破7%。而后,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最高领导人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构想。
国科嘉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合伙人陈洪武认为,新基建中涉及基础层的基础设施投资天然以政府为主导,“因为民间社会资本很难扛得住长期低收益,低收益从本质上就必然是要依赖政府担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更多还是在于技术研发或者产品开发等应用层方面。新基础设施会带来大量的新应用市场需求。”
对于大部分民间资本而言,分食这条“食物链”上的蛋糕,并不容易。但不仅是腾讯、阿里,华为、京东、360等互联网科技巨头们纷纷跻身这场竞速游戏中。为什么巨头们要争先恐后参与进这场生意?
“大型企业将是积极参与的一方,比如BAT巨头,有产业资源、巨量资金,一方面他们的综合融资成本较低,能承受长的投资回报期。比如他们融资成本如果是2%、 3%年化的利息负担水平,即使投资以后每年带来的不到10%的收益,即便降了5%的收益,都是正向收益。大企业带动其他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形成良性互动,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中小企业从资金能力来说没法做这样大的投入,应该寻求在基础之上突破,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产品开发和技术研发中去,而非基础设施。”陈洪武说。
数据中心:政策与需求共振
除了5G、AI等热词外,在新基建推进过程中,数据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对外公布,作为中央第一份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文件,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写入文件中,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为要素之一。
刘松说,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传统基建是以“大资本大工程”为特点的实体公共设施,而新基建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基础设施,形成一个“大平台大运营”的数字平台。
因此,数据中心建设逐渐升温。国盛证券在报告中甚至判断,未来,IDC(数据中心) 产业链方向有望接承 5G,成为通信行业的另一条长期主线。
“大规模的数据中心集群能够更好地承载用户大规模的用云需求,也能够降低整体基础设施的边际成本,从而进一步降低用户用云成本。未来,在资源许可的前提下,建设大型和超大型的数据中心集群会是腾讯云在基础设施方面的主要思路。”腾讯云资源管理总监阮梦表示。
未来,腾讯云将新增多个超大型数据中心集群,这些数据中心集群将秉持集约化和模块化模式建设,长远规划部署的服务器都将超过一百万台。
阿里亦未轻视在IDC领域的布局。相关统计显示,从2017年至今,阿里共投资了10余家与数据产业相关公司,从投资节奏上看,2019年下半年起,更是明显加大了 IDC 资源的获取力度,且资源集中在核心区域。
国盛证券在报告中判断,阿里本身是亚洲第一世界前三的云计算巨头,在电商、文娱等多个领域均有布局,其加速获取核心区域IDC资源意味着阿里或已意识到流量将会有更大程度的爆发,现有资源无法支撑起其业务的需求。
阿里对数据中心的需求只是全社会流量爆发的缩影。目前,三大运营商5G招标靴子落地,大规模商用在即,有人判断,彼时流量将迎数十倍级爆发。另外,企业上云也得到进一步推进。
赛迪顾问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在用的数据中心数量达到2213个,其中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占比12.7%。与之对比的是,美国超大型数据中心占到全球总量40%,国内大型以及超大型数据中心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然而,在建设过程中,风险也是并存的。国盛证券预告的投资风险中,要警惕IDC 行业产能阶段性过剩。而赛迪智库指出,目前数据中心建设也暴露出支持路径不明、募资方案低质、补助方式落后等问题。
泡沫:会有,但有意义
疫情期间,欧美国家外商投资监管机构监管举措频出,海外投资受到极大影响。据安永的报告,一季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256.8亿美元,同比下降2.8%,一季度中企宣布海外并购总额35亿美元,同比下降78%,创十年以来单季度最低。
新基建带来的希望,让有的投资人判断,现在的形势,海外投资基本停滞,而国内没有太多好项目可投,只能靠新基建了。
陈洪武与星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歌均认为这种说法有些过于绝对。陈洪武说,新基建是国家大力提倡之下的刺激计划,可以拉动经济,但投资还是要看长远。
如同当年的AI投资热,短期之内某一行业的超速发展极易产生泡沫。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不管新基建还是旧基建,要是运用过度了,会产生刺激的负面作用,会制造新的经济泡沫。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新基建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要谨防过热,谨防形成新的泡沫,谨防出现债务或者金融风险。”
陈洪武也坦言,“这种泡沫我觉得是值得的,技术类的投入即使失败,它留下了很多技术实践经验,不断更新迭代后会进一步促进人类社会发展,提高生活水平。这个角度来说,是挺有意义的。不像房地产泡沫完全是虚的,一块地皮炒完以后一地鸡毛。”
杨歌表示,新基建是智能制造大产业中的先行产业,是新生代行业与经济的生态系统建设。在投资和企业发展中,要避免盲目应用和品牌资本化炒作。智能城市与智能环境行业会在下一个阶段爆发出产业机遇,对于投资要把握好时机和节奏,既不能错过时机,也不能跳步发展揠苗助长。
二十年前,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满地黄金也造就了IDG与红杉等投资神话。陈洪武判断,未来五年会涌现一批经过市场考验且技术实力过硬的公司。因为,第一,在中美贸易摩擦下,自主研发、自主可控是唯一选择。第二,在I高端技术领域新基建将新生更多练兵场,中国市场足够大,企业能在市场中迅速成长。
刘松强调:“未来十年是新数字新基建的关键安装时期,不仅要重视建设,还要考虑到软环境和人才供给,新基建安装之后,更大的话题是如何有跨界创新的人才,形成数字新生态的创新。”